暑期的到来,本是大学生们利用假期勤工俭学、积累社会经验的好时机。但在一些地方的劳务市场里,一场针对这群年轻人的“围猎”却悄然上演。那些打着“高薪暑期工”旗号的中介,用精心编织的话术吸引学生前来,再通过层层收费、岗位转卖、信息造假等手段牟取利益,让不少满怀期待的大学生陷入“交钱易、找工难、维权更难”的困境。
据媒体8月6日的报道称,6月底,郑州的大学生许愿和朋友在招聘平台上刷到一则诱人的信息:嘉兴某小风扇包装岗位,280元/天,包吃包住,月薪能到7500至9000元,面试地点就在嘉兴海宁的钱塘云湾中心。两人揣着对暑期收入的憧憬,坐了几个小时火车赶到现场,可中介却突然变了说法:“本地的厂子都招满了,想进厂只能去桐庐。”若要去桐庐,需要按要求交340元,包括260元车费、50元报名费和30元证件照费。就在许愿犹豫时,同行的人悄悄提醒:“桐庐那家早就停招了,去了也是白等。”最终,她只能放弃这次徒劳的奔波。
同样被钱塘云湾中心的中介“盯上”的,还有来自福建的成资。一到面试现场,她的身份证就被中介收走。更让她意外的是,中介竟让她们在简历上造假——明明是本科学历,却被要求填成初中毕业。中介还专门建了群,教她们下载伪造的学信网、个人所得税及社保软件,“他们说这样才能通过厂区面试”。不仅如此,中介还以进厂和发工资为由,帮成资和朋友伪造了假银行流水,甚至办了杭州的电话卡和北京银行的工资卡。本以为走完流程就能顺利进厂,结果却被告知厂区实际在桐庐,与最初说的地点完全不符。到了桐庐,假流水证明当场被工厂面试官识破,同行的人几乎都被拒之门外。直到第二天再也联系不上中介,成资才猛然醒悟:自己被骗了。
大一学生陈阳的遭遇,更显曲折。他被“高薪暑期工”的信息吸引,抵达钱塘云湾中心后,被告知“本地厂区满员,得转去苏州”。交了480元费用后,坐大巴到的地方却不是苏州,而是宁波宁海。在这里,他们被转给另一个中介,原本承诺的18元/小时薪资,缩水成15元/小时,对方还要求再交140元,包括40元住宿费和100元进厂押金。“有几个人当时已经没钱了,中介态度特别差,说‘自己想办法,钱必须交’。”陈阳回忆道。
当天夜里9点多,带他们来的负责人说余姚有个物流分拣厂,一天220元,包吃住。陈阳和朋友决定凌晨12点左右前往余姚,“因为身份证被押着,去其他厂区才能拿回来”。可到了余姚,新的厂区负责人又变了卦:日薪从220元降到208元,工作时间却从承诺的11小时延长到13小时。凌晨四点,他们在宿舍楼道等着负责人下班安排工作,得到的回复却是“要么回家,要么留下”。“我们在楼道坐了一整夜,还被收了50元宿舍管理费。”陈阳气愤地说。
7月中旬,记者深入观察这一乱象时,选择了一家被多次投诉的中介公司一探究竟。在招聘平台上,这家公司发布的“电子组装包装”岗位信息十分亮眼:月薪7000-8000元,有五险一金、带薪年假、年终奖,还包吃包住。联系中介后,对方让次日上午到钱塘云湾中心面试,还拍着胸脯保证“不用提前交钱,愿意干就包进”。
次日上午10点,抵达钱塘云湾中心后,记者跟着中介上到六楼的面试间,几十平方米的空间里挤满了人,大多是20岁左右的学生,大厅里堆着不少行李箱。按中介要求填了身份证号、手机号、家庭住址等信息后,两名工作人员还以查征信为由,拿着手机反复扫描面部。进了面试间,面试官直接说:“原先联系的厂子进不去了,要查流水。”对方解释“工厂政策天天变,学生工岗位满了”,转而推荐另一个厂区,“生产苹果电子产品零配件,月薪约6500元,在杭州与昆山交界的开发区”。
当记者以“不想离开杭州”为由询问时,中介说海宁有个近点的厂,工资稍低,但进厂前要交330元,包括100元名额费和230元押金(厂牌、饭卡等)。交了钱前往厂区时,已近中午,厂区外的草坪上,不少年轻应聘者拖着行李席地而坐,近40度的烈日下,每个人都满脸通红、汗流浃背。人群里,有河南大一学生跟着姐姐来的,有18岁少年带着两个16岁朋友来的,还有四川父母陪着双胞胎女儿来的——这些奔着不同企业来的人,经“钱塘云湾中心”的中介一转,竟都聚到了这里。大家七嘴八舌地说,面试时都交过钱,有100元的,也有280元的。
记者等人在烈日下等了近半小时,工厂对接人才撑着伞慢慢走出来,工厂对接人说:“点到名字的把身份证给我,不满23周岁的今天都进不去”。这话一出,应聘者炸开了锅:“中介根本没说!”对接人却一脸漠然:“你们找中介去,是他们发错信息了。”返回钱塘云湾中心想讨说法时,面试地点已人去楼空,只剩三个中介守着。
“我们是中介公司,他们是个人中介,给我们送人拿介绍费。”这三个中介说,那些个人中介明天来不来不知道,“这厂进不去也没事,明天能安排去江苏昆山的电子厂。”当被问“万一昆山也要求23岁以上怎么办”,中介称可以办假流水,还透露要交60元手续费,话音刚落就被旁边人打断:“别跟他们说这么多!”
记者离开时,楼道里瘫坐着四个满脸倦容的女孩,她们说被中介扣了50元不退,不知道怎么办,只能认栽。记者想跟她们多聊几句,房间里的中介就出来催着离开,不让逗留。不少被骗的大学生,最终都带着失望离开,“以后再也不来这儿找工作了”许多大学生说。
关于这类现象,网友的讨论多带着理性的反思。有人留言:“十几年前在一线城市找兼职,也遇过类似的事。当时被‘日结200’的广告吸引,交了100元‘登记费’,转头就被推给另一个中介,对方又要收‘体检费’,等反应过来,钱早就要不回来了。”还有人说:“现在的套路更隐蔽了,先用正规平台包装信息,再用‘包进’‘高薪’打消学生的顾虑。他们摸透了学生社会经验少、暑假时间短、耗不起维权的心理,觉得收点小钱学生多半会认栽,本质上就是利用信息差和弱势地位牟利。”
说到底,暑期工市场的这些乱象,不仅凉了年轻人的心,更暴露了监管的滞后与平台审核的疏漏。要改变这种状况,既需要监管部门加大对中介机构的排查力度,对虚假招聘、层层收费等行为严肃追责;也需要招聘平台强化信息审核,及时清理违规账号;更重要的是,大学生找暑期工时要多留个心眼,核实企业资质,拒绝提前交钱,遇到纠纷及时向劳动部门求助。只有多方一起发力,才能让暑期工市场回归正轨,让年轻人的勤工俭学之路少些坑洼。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