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8月4日,一天之内,美国对外政策出现了截然相反的两个信号:一边是特朗普签署新行政令,宣布将在一周内对全球数十个国家加征关税,继续高调推进其标志性的“美国优先”政策。
另一边,却是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在接受《华尔街日报》专访时对中国表达罕见敬意,甚至否认此前美方将对中国实施的12项制裁措施,并称这些已被“悄然撤销”,因为“对中国根本不管用”。
当强硬与示好同时出现,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就变得耐人寻味,在特朗普主导的这届白宫中,是否还存在“统一口径”?贝森特的表态是个人立场,还是另有深意?
特朗普执政风格一贯雷厉风行、宣示性强。这次签署的新行政令,也延续了他过去的套路:扩大关税覆盖面,以此强化所谓“美国制造”的复兴逻辑。
据白宫新闻秘书称,新一轮关税将重点针对“对美国构成长期结构性贸易威胁”的国家和行业,尽管文件中并未点名中国,但外界普遍认为中国仍是其主要目标之一。
这项新政将涵盖从钢铁、铝材到绿色能源设备在内的多个关键领域,特朗普本人在声明中强调:“我们不能再继续让其他国家占我们便宜,保护美国利益,是我永远不会妥协的底线。”
这套逻辑并不新鲜,自2018年起,特朗普就频繁使用关税手段作为对外政策工具,尤其在对中国发起贸易战后,这种策略几乎成了他标志性的“外交拳法”,然而,历史数据却表明,其收效并不如预期显著。
根据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评估,上一轮对中国产品加征的数千亿美元关税并未明显改善美国制造业就业,也未根本改变中美贸易逆差结构。相反,部分关键行业的生产成本显著上升,通胀压力加剧,对普通美国家庭的消费支出造成连锁影响。
而就在特朗普签署关税令的同一天,财政部长贝森特却在一场专访中“踩了刹车”,不仅公开否认美方即将对中国施加新一轮制裁措施,还直言“我们原计划的12项对华金融制裁已取消”,因为“我们意识到,这些对中国根本不起作用”。
这番话引发舆论哗然。要知道,财政部历来是美政府内最强硬的对华派之一,尤其是在技术、资本流通和金融透明度方面,财政部长期主张以制裁、审计、准入门槛等方式对中国企业加压。
贝森特的立场,显然脱离了此前的鹰派路线。
更值得注意的是,他在当天晚些时候通过社交平台发文,称中国为“伟大的国家”,这在美国政要对华话语体系中极为罕见,过去数年中,美政界对中国的惯用标签往往是“战略竞争者”“制度对手”甚至“威胁”,而“伟大”这一措辞,意味着话语层级的升级,也可能是对华语境的重新尝试。
对于贝森特的“柔性”表态,白宫并未立即做出澄清或否认,也未对其言论进行切割,反而在某些官方账号中低调转发了其社交平台发文,这可能暗示——财政部长的立场并非孤立,而是美方内部关于对华政策分歧的一种显性表现。
当前的中美关系,正处于一个微妙的临界点,一方面,美国官方在言辞上仍然保持“去风险”“脱钩”的高调态势,但另一方面,美国企业和行政机构在实际操作层面却频频“打脸”。
2024年,美国对中国的出口仍超过1500亿美元,在多个关键领域,包括芯片、航空零部件、农产品、消费电子和原材料,美国对中国市场的依赖依旧强劲。
更直接的是,在特朗普主导的对华科技围堵战中,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封锁措施并未奏效,无论是对华为、中兴等科技巨头的制裁,还是试图阻断中国获取先进芯片和关键材料的努力,都未能从根本上阻止中国在技术上自主突破。
例如在5G通信、AI芯片和电动汽车三大前沿领域,中国企业不仅未被“卡死”,反而在某些环节实现了局部领先,这无疑对美国打击战略形成了反噬效应。
这也促使美国国内,尤其是财政部等更重视经济稳定性的机构,重新审视“对华强硬”的代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