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临高8月4日电(枉源) 这几天,临高县和舍镇郭赛坚家中传来喜讯 —— 他的儿子凭借 628 分的优异成绩,成功考上了大学。搁在从前,这样的喜事定要鞭炮齐鸣、宾客盈门、流水席开上几十桌方显喜庆……可这一次,郭家人却做了决定:将喜悦收进温馨的小范围家庭聚餐中,只邀至亲好友与同窗数人。“孩子自己也很支持,”郭赛坚朴实的话语里透着实在,“这样挺好,不铺张,情谊一样真。”
郭家的选择,正是临高县移风易俗实验性项目在升学季取得积极成效的生动体现。该项目倡导的简约务实新风尚,正通过这样一个个具体案例,逐步改变着当地大操大办的升学宴旧习,为乡村文明建设注入了鲜活动力。
源头疏导:以 “精准滴灌” 促观念之变
针对高考升学后可能出现的宴请攀比现象,临高县和舍镇将规范"升学宴"作为推动移风易俗的切入点,通过"抓早抓小、源头引导"的方式逐步改变陈规陋习。
在铺仔村,“十桌红线”绝非一纸空文。村党支部书记、红白理事会会长王友谊对此深有体会。
红白理事会这支“文明先锋队”率先行动。高考成绩放榜前,理事会成员化身“新风信使”,带着倡议书深入全镇143户高考学子家庭,开展全覆盖的“敲门行动”。他们既讲道理——剖析大操大办带来的经济负担与攀比危害,又动真情——分享“喜事简办、情谊不减”的身边案例。
汗水浸润乡间路,观念转变悄发生。据统计,143户家庭中,40户主动将庆祝规模压缩至至亲范围,35户直接取消宴请,以朴素方式分享喜悦。这场“润物无声”的疏导,让“简办不寒碜、真情更珍贵”的理念深植民心。
机制护航:以 “刚性约束” 筑新风之基
移风易俗的长效推进,离不开制度约束与村民自治的双向发力。和舍镇以 “机制护航”让文明新风落地生根,铺仔村的 “十桌红线” 便是生动实践。
自 2022 年红白理事会成立以来,铺仔村便将婚丧嫁娶规范纳入核心职责,尤其对党员、村小组长等“关键少数”提出硬要求:家中办事必须提前报备规模、桌数、标准,获批后方可操办。39名党员(含3名流动党员)与16位理事会成员带头承诺、以身作则。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党员原计划为孙辈大办婚礼,经理事会多次沟通后主动压缩规模,为全村树起标杆。
“红线” 之外,是民心的释放。曾被 “人情债” 压得喘不过气的村民感慨:“以前暑假赶酒席、送礼金像流水,现在大家办得简单,负担轻了,祝福反而更真。” 制度的刚性约束与柔性引导相结合,既划清了边界,更卸下了枷锁,让 “简办喜事” 成为共识。
乡风蝶变:以 “文明浸润” 绘振兴之景
从升学宴 “瘦身” 到乡村风貌焕新,和舍镇的移风易俗实践,正推动乡风民风与治理效能的双重升级。
走进铺仔村,驻村工作队员袁映海勾勒出清晰的 “变迁图”:婚丧嫁娶的攀比浪费大幅减少,酗酒滋事、聚众赌博几近绝迹;动辄数十桌的寿宴回归家庭温馨,“红包攀比” 习俗基本消失。更显著的是安全感的跃升 ——“现在村里治安好到晚上不闩门,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为守护文明根基,和舍镇还聚焦未成年人成长,开展 “护苗” 专项行动。执法力量与商户签订禁售香烟、禁留未成年人承诺书,劝返50余名旷课学生,查扣未成年人违规骑行的电动车30余辆,并安排26人次接受批评教育与心理疏导,同步通过农家书屋常态化组织阅读、科普等活动,让健康种子潜移默化生根。
这场深刻的乡风变革,正为和舍镇的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如今在和舍,奢侈浪费等陋习少了,厉行节约的新事多了;遇事搞攀比、讲排场、比阔气的少了,倡导绿色、文明、健康理念的多了,一股新风正气正在这里汇聚起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