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7 月 25 日,武汉某法院的一纸判决书,让持续两年的武汉大学图书馆风波迎来转折点 —— 杨景媛指控肖某某性骚扰的诉讼请求被全部驳回。法院认定,肖某某在图书馆的异常动作实为特应性皮炎引发的抓痒,并非故意冒犯。
这本该是沉冤昭雪的时刻,原告杨景媛的反应却让舆论彻底炸锅。她在朋友圈高调晒出香港浸会大学博士录取通知,配文 “不会道歉因为我没错”,甚至公开肖某某的身份证号威胁:“无论他申请哪所学校,我都会寄送材料”。
这种近乎挑衅的姿态,让人想起两年前那个闷热的午后 —— 她悄悄举起手机,将镜头对准斜对面男生的裆部,用 4 分 50 秒的偷拍视频编织了一张足以毁掉对方人生的罗网。
精心设计的 “罪证” 与坍塌的人生
2023 年 7 月 11 日,武大图书馆的空调冷气没能驱散肖某某的焦躁。特应性皮炎复发的他忍不住隔着裤子抓挠大腿根,这个私密的生理反应被研究生杨景媛完整记录。当她带着视频要求 “写道歉信否则报警” 时,这个刚入学的内向男生彻底慌了神。
在胁迫下,他的声明从 “拍了姐姐” 一步步被修改为 “做了下流的事”,这些文字后来成了校方给予记过处分的依据。
三个月后的公众号推文里,杨景媛刻意剪辑掉皮肤病解释,放大手部动作,暗示对方 “有权有势”。# 武大图书馆性骚扰 #话题 48 小时内冲上热搜,肖某某的照片、学号被扒,网暴如影随形。
这个成绩稳居前三的学霸,最终被诊断出创伤后应激障碍,自杀倾向高达 80%。更令人痛心的是,他的祖父看到网暴内容后心梗离世,外公成了植物人。
对比杨景媛的顺风顺水,这场风波的破坏力显得格外刺眼。她不仅顺利保研,漏洞百出的硕士论文(虚构《离婚法》、将新中国成立年份写成 1049 年)还帮她敲开了香港浸会大学的大门。
有网友发现,她高中时就曾炫耀 “偷拍最多的是厕所”,面对 “拍男厕变态” 的指责,只轻飘飘回了句 “干嘛说出来”。
昆仑策的 “去雄化” 警示:个案还是共谋?
8月2日晚,昆仑策研究院发布长文点评此事,直指 “绝非杨景媛一人作恶,真实目的或在于对中国男人‘去雄化’”。
这个由民营企业运营的研究机构,虽无官方背景,却敏锐捕捉到事件中的诡异逻辑 —— 当一个男生因生理反应被钉上耻辱柱,当 “阳刚气质” 成为被嘲讽的对象,是否意味着某种系统性的价值扭曲正在发生?
回顾事件细节,这种警示并非空穴来风。杨景媛深谙舆论操控之道:先用 “女生受侵害” 叙事抢占道德高地,再用模糊的 “下流” 二字规避法律定义,最终通过持续挑衅维持话题热度。
更值得玩味的是,当举报她论文造假的博主被疑似校方人员上门警告时,这场闹剧早已超出个人恩怨范畴。
类似的操作逻辑在近年公共事件中反复出现。某高校男生因提醒女生注意安全反被网暴,某中学体育老师因批评学生被贴上 “体罚” 标签。这些个案串联起来,形成一种危险的社会心理:男性的正当权益表达被污名化,正常的责任担当被解读为 “冒犯”。
正如昆仑策文中所指,当男性群体普遍陷入 “动辄得咎” 的自我审查,所谓 “去雄化” 便不请自来。
沉默的校方与失控的边界
截至 8 月 3 日,武汉大学仍未对杨景媛采取任何处分。校长深夜回应 “等待上级安排” 的表态,被网友质疑为推卸责任。
更令人费解的是,学校关闭了官方账号评论区,仿佛想用沉默平息风波。这种消极态度与事件初期的仓促处理形成鲜明对比 —— 当初仅用 “不雅行为” 的模糊定性,就断送了一个学生的前途。
法律层面的正义来得太迟。如今,香港浸会大学已收到网友邮件,反映杨景媛的学术不端与品行问题。
这场风波留下的,不仅是两个年轻人的命运落差,更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社会命题:当 “性别对立” 成为流量密码,当 “诬告成本” 低到可以忽略,我们该如何守护那些沉默的、正在被消解的担当与血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