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航胜诉了,但“清白”二字依然沉重
2025-08-04,编剧史航在微博上扔下一颗“炸弹”——他赢了。
不是赢了票房,不是赢了辩论,而是赢了一场持续两年零三个月的名誉权诉讼。法院白纸黑字认定:“黑尾鸥1988”(化名小默)对他的性骚扰指控纯属诽谤,并判令对方公开道歉。
按理说,这该是个扬眉吐气的时刻。可史航的回应里,却透着一股疲惫和无奈:
“铁证在前,谎言在案,‘取证难’不是诬告者能蒙混过关的借口。”
更讽刺的是,上个月月底武汉大学图书馆诬告案的判决也出来了——男生肖某某被证明清白,而诬告者杨某某却高调宣布“保研成功”“赴港读博”,甚至扬言要继续阻挠肖某某的前途。
两起案件,同样的剧本:法律还了清白,但舆论的绞刑架却迟迟不肯撤下。
从“性骚扰”到“诽谤胜诉”,史航经历了什么?
时间倒回2023年5月,史航突然被20多名女性(包括实名和匿名)指控性骚扰,内容从“言语挑逗”到“肢体越界”,细节之丰富,足以让任何一个吃瓜群众血压飙升。
史航的回应很刚——直接起诉。
2024年1月,他公布了诉讼进展,梳理了26名指控者的情况:
2人曾是他的前女友(包括小默),指控被法院认定为“构陷”;
7人承认“只是听说,并非当事人”;
剩下的连证据都拿不出来。
最终,法院认定小默的指控“内容失实,部分表述具有侮辱性”,判决她公开道歉。
但问题来了——胜诉了,然后呢?
法律赢了,舆论却还在“判刑”
史航在长文里提到一个关键细节:
“法庭外,@黑尾鸥1988 的狡辩仍在继续,甚至变本加厉。”
什么意思?就是判决书可以证明清白,但舆论场依然在按“小作文”的逻辑运行。
武大图书馆案的杨某某,败诉后依然在社交平台炫耀自己的“胜利”,甚至威胁要继续举报肖某某。
史航案的小默,虽然道歉了,但她的指控早已在互联网上留下不可逆的伤害。
更恶心的是,诬告者正在形成一种新套路:
1. 先利用舆论定罪(小作文+热搜);
2. 等法律还清白时,再轻飘飘一句“哦,我道歉”;
3. 最后继续暗示“胜诉不代表无辜”,让受害者永远活在阴影里。
史航直接开怼:
“她以身诠释‘造谣可以零成本,诬告能够美美隐身’。”
武大诬告案的“完美受害者”,为何成了诬告者的模板?
武大图书馆案的肖某某,堪称“完美受害者”——
医学证明他有皮肤病,挠痒被诬陷成“性骚扰”;
被迫写下道歉信,结果成了对方网暴他的“铁证”;
全家遭网暴,爷爷被气死,外公成植物人。
而诬告者杨某某呢?
硕士论文被曝抄袭(重复率45%、引用虚构法律条文);
高调宣布“保研成功”“赴港读博”,毫无悔意。
这两起案件的共同点是:法律还了公道,但诬告者依然在享受“胜利果实”。
史航的愤怒在于——他的案子胜诉了,可诬告者借着武大事件的舆论热度,再次颠倒黑白,把自己包装成“被迫道歉的受害者”。
史航的“不忍了”:公开判决书,硬刚到底
这一次,史航选择不再沉默。他直接晒出胜诉判决书,并喊话小默:
“如果她不认可,我支持你把判决全文发上网,是非公道,请大家评判。”
他的目的很明确:
打破“胜诉无用”的舆论陷阱;
让公众看到法律认定的真相,而不是被情绪裹挟的“小作文”。
当“诬告”成为武器,我们该如何反击?
史航和肖某某的遭遇,暴露了一个残酷现实:在“小作文”时代,法律胜诉只是第一步,舆论战才是真正的硬仗。
对受害者来说:第一时间固定证据,别幻想“息事宁人”(肖某某的道歉信成了他的催命符)。
对公众来说:保持理性,别让情绪代替法律审判。
对平台和立法来说:必须提高诬告成本,比如“诬告反坐”(让诬告者承担同等法律责任)。
史航最后说:
“我相信公理和法律,将持续依法维权。”
这句话,不仅是他的态度,也是所有被诬告者的唯一出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