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3傍晚,一场突如其来的枪击震动纽约。曼哈顿核心金融区,公园大道高楼林立之间,枪声响起,4人当场身亡,枪手最终饮弹自尽。
死者中,有耶鲁毕业的华尔街女高管,有刚步入职场的藤校年轻人,还有正在执勤的移民警察与大楼保安。
这起案件迅速登上全球头条,也让许多远在大洋彼岸、孩子正在美国求学的中国家庭陷入集体焦虑。
枪击发生地位于公园大道345号,是众多国际金融与体育机构总部的所在地,包括黑石、NFL、毕马威和美国银行等重量级企业。
事发当晚,一名男子从内华达州驾车抵达纽约,手持M4步枪闯入写字楼,原计划针对NFL高层实施袭击,却因误搭电梯闯入了33楼的鲁丁管理公司办公室,最终导致包括自己在内5人死亡、多人受伤。整座大楼封锁,曼哈顿中城交通瘫痪,无数上班族惊魂未定。
令人唏嘘的是,死者并非枪手的目标,而是他在错误楼层中“撞见”的普通职场人士。其中包括黑石集团女高管Wesley LePatner、孟加拉裔警察Didarul Islam、保安Aland Etienne,以及27岁的康奈尔毕业生Julia Hyman。她只是因为当天加班,错过了本可以逃离的时间,最终在电梯间外倒下。
这场血案,起初只是一起蓄谋已久的个人报复,却因一个电梯的误差演变成大规模误杀。
警方在枪手身上发现一封手写信,内容涉及他罹患“慢性创伤性脑病”(CTE),这是一种常见于橄榄球运动员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可能导致情绪失控、冲动暴力和严重抑郁。
他曾是橄榄球队员,也多次在社交平台上公开表达对NFL漠视球员健康的愤怒与不满。他的病史与过去两次精神病留院记录令人警觉,但即便如此,他仍合法持有枪支,并能跨州带枪入城,酿成大祸。
事件发生后,不少在美国工作的中国留学生及实习生家属陷入慌乱。微信群里,不少家长第一时间询问孩子是否平安。有人说,自己孩子就在这栋楼实习;也有人说,朋友家孩子刚从附近公司下班。
原本熟悉的街区,如今充满危险与不确定。这不是家长们第一次被类似事件惊到,也很可能不是最后一次。
令人不寒而栗的是,这起震惊纽约的枪击案,并非当天美国唯一一起恶性事件。就在同一天,亚特兰大、里诺等地也相继发生多起枪击,造成多人死伤。
而据美国枪支暴力档案数据统计,2025年截至7月底,美国已发生254起大规模枪击事件。2024年全年,这一数字更高达503起,造成超16000人死亡,近4000名未成年人伤亡。这些数字背后,是一次又一次毫无征兆的灾难。
中国家庭最初担心的是学术竞争、排名和升学路径,如今却越来越多地被“安全焦虑”笼罩。哪怕孩子在写字楼里加班、在图书馆里学习,甚至宅在宿舍中,都可能突然遭遇陌生人的子弹。
这种恐惧来源于无法预测的风险,更来源于制度性的漏洞。美国目前仍有多数州未设立足够的法律手段阻止患有严重精神疾病的人群合法购枪,许多本可避免的悲剧,最终都被“法律允许”提前放行。
事实上,在大多数知名枪击案中,凶手在案发前都有明显的精神状态异常。
2012年桑迪胡克小学枪击案发生后,由遇难者家属创办的“Sandy Hook Promise”组织总结出10个高风险行为征兆,包括社交疏离、情绪失控、表达伤害他人意图、吹嘘持有武器、发布网络威胁、虐待动物等。
但遗憾的是,这些信号常常被忽视或轻视,直到悲剧发生才被追溯。
对中国留学生来说,预防比应急更重要。了解所在城市的安全状况,熟悉学校的应急预案,避免深夜独行,适当参与华人或亚裔组织建立互助网络,这些看似琐碎的习惯,往往能在关键时刻救命。
遇到心理困扰要及时求助,遇到可疑人员要提高警觉。而一旦身处枪击现场,逃跑往往比就地躲避更有效。多家安全研究机构都指出,在教室或办公室内“钻到桌子下”并不安全,能迅速撤离现场才是最大限度保护自己的方式。
一场电梯误闯带来的枪击悲剧,让美国的留学梦骤然破碎。但这也应成为一次警示——无论走多远,我们都不能只看得见排名和机遇,更要看到现实与代价。安全,从不是留学路上的附属选项,而是贯穿始终的第一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