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动手打家长家长应该怎么做
心理小课堂
?主讲人:北京知名青少年心理咨询师郭利方,国家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具有心理学、社会学、家庭教育等专业背景,接受过我国多位著名的心理学家的教学、指导。自2008年大学攻读心理学以来,一直全身心地致力于心理学及心理咨询的学习与深造。不断地进行自己成长与完善,并定期地接受专业的督导,心理咨询多年,具有较丰富的咨询经验。
各位宝爸宝妈们!今天咱来聊聊当孩子挥出拳头,家长咋化“战”为“治”这事儿哈。
你想象一下,厨房里飘着糖醋排骨那老香的味儿了,六岁的乐乐突然把筷子一拍桌子,大喊:“我要吃炸鸡!”妈妈一摇头,他就跟被踩到尾巴的小猫似的,一拳砸妈妈手背上了。这时候啊,好多家长就犯难了,是吼他一顿,还是忍了呢?孩子这拳头背后藏着秘密呢。
咱先按下暂停键,让这风暴先过去。孩子情绪就像那失控的过山车,“嗖”地就下去了,这时候家长就得变成“情绪缓冲带”。具体咋做呢?一是物理隔离,别喊“你给我站住”,说“我们去阳台深呼吸”,换个地儿,对抗性就没那么强了。二是感官安抚,给孩子拿个冰毛巾敷敷额头,或者打开白噪音APP,用触觉和听觉把他那攻击的冲动给盖住。三是语言锚点,说“妈妈看到你很生气”,可比“不许打人”管用多了,就像给情绪装了个刹车片。
然后得解码孩子这拳头,读懂他行为背后的求救信号。孩子挥拳可能有好几种情况。有可能是情绪过载,像三岁宝宝输棋后踢打爸爸,其实就是他语言跟不上情绪。也可能是权力博弈,青春期孩子用打架来表示“我长大了”。还可能是创伤应激,被霸凌过的孩子可能用攻击行为试试“爱的底线”。美国儿科学会发现,78%的攻击行为是因为孩子感觉被忽视了,可不是天生就暴力。
接着咱得重建秩序,用“三明治法则”修复和孩子的关系。下层是共情垫底,跟孩子说“刚才被弟弟抢玩具确实挺委屈”,先建立情感账户。中层是规则夹心,告诉孩子“但打人会让妈妈手疼很久”,明确行为边界。上层是替代方案,教孩子“下次可以这样挥舞拳头”,给他示范安全的发泄方式。
还有预防性教育,把孩子的“拳击”变成“太极”。可以玩“今天是雷雨天还是晴天”的游戏,教孩子识别自己的情绪等级。还能约定个家庭安全词,像“蓝鲸”代表“我需要冷静”,一说这个词就启动暂停机制。也可以玩角色互换剧场,让孩子扮演被推倒的家长,用身体记忆增强他的同理心。
最后家长还得自我反省,别让孩子的拳头成了咱家庭关系的镜子。得想想,是不是老拿孩子跟别人比,说“别像他那样”?父母吵架的时候是不是动手了,给孩子做了坏示范?是不是光要求孩子“听话”,不考虑他的感受?
孩子的拳头可不是洪水猛兽,而是成长路上的路标。咱用理解当盾牌,用耐心当长矛,孩子那小拳头最后就变成拥抱咱的臂弯啦。毕竟,教育不是揪着孩子的错,而是给孩子点亮走出迷雾的灯。各位家长,你们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